调整产业结构,增加农民收入
明城镇自2011年以来,重点推进“两带”经济建设,逐步形成了以七间房村为龙头的省级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1处,建有蔬菜园区7处,蔬菜种植面积达85万㎡,产品主要销往磐石、吉林及周边乡镇;建有无公害林果基地1处,林果面积达120公顷,其中吉胜李子和紫龙盘果是吉林知名品牌,年产各类果品2万余吨,远销哈尔滨、长春、吉林等地。在牧业经济发展上,建有黄牛、生猪、蛋鸡等产业园区17处,已形成西部山区牧业产业带雏形。
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,明城镇积极探索开发生态休闲型、旅游观光型农业,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,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。2014年,依托七间房村蔬菜、林果两大产业条件和地处长吉磐三市中间部位的区位优势,开发了“七间房乡村采摘游”项目,目前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“七间房四季采摘节”,农户人均年增收3.2万元。今年9月,七间房村被省住建厅、省旅游局评为省级“特色旅游名村”。七间房村的成功经验,不仅拓宽了农业增收致富渠道,也为全镇实现农业经济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美化乡村环境,推进乡风文明
近年来,明城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,确保日常保洁不放松、严格约束不糊弄,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。特别是永红村,在经过多年建设后,实现了道路硬化、院墙标准化、排水沟渠化、厕所卫生化、卫生保洁经常化、村屯环境美化、绿化、净化,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及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,并通过多次成功承办地区“环境卫生整治”现场会的经验,总结出了“永红模式”,目前已在全镇、全市乃至吉林地区推广。鲜花夹道、绿树成荫、村容整洁。随着环境的改善,农民的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升,在日常生活中,自发维护村屯环境,改变生活习惯,摒弃旧风陋习,崇尚文明新风,有力地推进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升位。今年2月,明城镇成功申报并获得了“全国文明村镇”荣誉称号。
着力改善民生,繁荣农村文化
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,明城镇的农村文化活动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。
近年来,明城镇累计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农村文化建设,完善基础设施、丰富文化活动用品、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。截至目前,全镇共建有中心广场1个、村级文化广场12个,各类文艺队伍40余支、1500多人。结合传统节日,经常性地开展“迎新春”、“闹元宵”、“庆三八”等文艺演出。并连续多年举办全镇性大型农民文艺展演,成功举办2012年、2014年两届“金秋古城”农民文艺汇演,2014年和2015年两届“七间房采摘节”开幕式文艺展演。同时积极参与省市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,如秧歌汇演、演武大会、羽毛球赛等,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
农村文化繁荣,极大促进了农民群众精神面貌改善。党的政策、“中国梦”、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、“正能量”、“和美家风”等观念,正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,在农民群众中形成讲科学、讲文明、讲道德的新风尚。